上海“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规划
发布日期:2012-05-02
分享到:
前言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事关人类健康的重要产业,成为继网络经济之后又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点,国家和上海都将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为实现上海“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把上海初步建成亚太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 的目标,加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根据国家与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围绕“十二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中制造业、商业、服务外包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一)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形势 多年来,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已从1991年的205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7650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8%。近年来,跨国药企已将研发网络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研发外包等形式分散研发风险。预计2011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市场将达到380亿美元。此外,2009年,以美国辉瑞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并购大潮也此起彼伏,资源整合加速推进。 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也取得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已从2004年的4423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0200亿元,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整合力度也不断加大,产业融合不断加速,销售额处于国内前60位的生物医药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占全国医药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少数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强有力地左右着全国市场。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年均15%的增幅,产业规模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09年,上海市纳入统计的生物医药生产企业经济总量达到1215.06亿元,同比增长17.45%。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498.65亿元,同比增长14.1%;医药商业销售收入652.17亿元,同比增长20.35 %;服务外包业收入64.24亿元,同比增长28.48%。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经涌现了上药集团、复星集团、生物制品所、微创医疗、中信国健、凯宝药业和药明康德等多家龙头和骨干企业;培育了头孢曲松钠等年销售过5亿元的大产品,以及加替沙星和麝香保心丸等55个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拳头产品以及益赛普、丹参多酚酸盐等创新产品,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已分别在浦东、闵行、徐汇、奉贤、金山、青浦等地建设了生物医药研发、临床服务外包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上海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形成了由10多所高校、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30多个研发中心(含外资)、30多家新药临床研究基地、200多家研发型企业组成的生物医药创新网络。 但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一是没有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部分企业停留于仿制阶段;科研院所对应用研究的相关领域灵敏度不够。二是缺乏生物医药产业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难求。三是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契合度不够。四是内外部融资和政府投资方面总量投入不足,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三)生物医药产业战略目标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战略目标(详见表1): 在产业发展方面,把上海初步建成亚太地区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使行业经济总量达到2500亿元,其中制造业1000亿元,商业1300亿元,研发外包业200亿元。扶持15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50个销售额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和各类计划项目,持续保持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领军人才,使上海承担国家项目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三年累计获得创新药物生产批文50个,获得授权专利超过3000个。 表1:201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战略目标
二、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一)各类人才总量不断增长 截至2009年底,上海共有规模以上的生物医药类企业640余家,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机构169家,产业从业人员约15.1万余人(详见表2)。就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而言,2004年底的从业人员仅为7.3万人,其中专业人才总数约为1.8万人。而到了2009年全市生物医药行业制造类企业的从业人员就达到9.04万人,其中专业人才数量增长到了2.1万余人。 表2: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人数统计表
此外,上海目前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中的科技活动人员1.3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8200人,中高级职称4100人);各科研院所的生物医药类工作人员6千余人(其中研发人员3892人,中高级职称2927人);规模以上研发外包企业32家,其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2.6万余人。以上数据表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的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外包行业的人才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呈现不断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二)产业人才结构特点鲜明 产业人才发展全球化。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逐步呈现全球化特征。一方面,通过“千人计划”等项目引进和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内部人才发展也呈现全球化特征。此外,如强生、罗氏等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上海的迪赛诺等企业也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人才国际合作交流趋势明显。 产业人才结构多样化。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研究和研发人才队伍;集聚了一批熟悉现代企业运作规律、市场营销规则、药品生产法规和医药流通领域的复合型商业经营管理人才;拥有了较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等生产经营人才。 产业人才素质多层次。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素质呈现多层次特点,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等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为引领,创业型人才、中高端项目管理人才、中高端研发人才等为支撑,市场营销人才、资本运作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为基础的多层次人才梯队,保证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平稳快速发展。 产业人才培养多模式。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配置的多模式培养特点。高端研发人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等培养机构,企业在运作中培养了实践型研究人才、商业复合型管理营销人才,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从海内外引进了众多高端研发、企业领军人才。 (三)产业人才集聚特征明显 “十一五”期间,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基本形成了科研、生产、销售、外包四大产业类型,呈现出一定的聚集化趋势。 第一,上海新建立的浦东、闵行、徐汇、奉贤、金山、青浦这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地的聚集效应明显,吸引和培育了众多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和服务机构,并不断推动科研创新和服务外包等工作的高端化发展,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较高。第二,大量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包括部分外省市大企业,受到上海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的吸引,纷纷将其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形成了科研人才的聚集。第三,行业细分的趋势日益明显,生物制造、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和服务外包等细分领域的增长迅速,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加入,形成了人才在细分行业中的聚集。 (四)企业人才需求欲望强烈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应用与开发速度的日益提升,导致人才需求强烈。在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工作中,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熟悉行业规律、了解国际规则、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的高端领军人才;在应对激烈的产品终端市场竞争中,需要一批具有医药专业知识、熟悉药品流通领域、具备市场策划、企业并购及营销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在应对新产品的产业化困境中,需要一批熟悉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能够进行商业策划和资本运营,能够帮助企业及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市场效益的复合型成果转化人才;在企业的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及各新建研发中心纷纷设立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本土化人才。特别是在研发外包服务领域,需要具有良好生物医药国际化背景、拓展外包业务能力和良好领导能力的创业型研发外包领军人才;拥有相关从业经验,了解国外医药外包服务业发展,精通外语的中高端项目管理人才;具有相当的专业背景,丰富研发经验的实践型研究人才。 (五)人才扶持计划效应初现 2005年,上海市人事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下发了《上海市生物与医药人才开发专项目录》(沪人〔2005〕100号),为本市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国家千人计划、本市领军人才,浦江人才、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多项人才计划也均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资助、培养和引进了数百名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人才,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目前,上海市在生物医药领域已有70余位两院院士、24位“973”首席科学家、近两百位“863”攻关项目负责人、43位国家杰出青年,在生命科学的相关科研领域,以及生产制造、外包服务领域等,已形成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三、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化人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依托雄厚的基础科研力量,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但是,基础科研优势不等同于产业优势。上海生物医药科研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机的紧密结合,大量的自主创新活动及人才都偏重于基础性研究,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不能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是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化方面落后于其他省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研队伍有4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端研发人员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尚未形成。一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差,大部分企业停留于仿制阶段,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二是科研院所缺少市场意识和成本观念,对应用领域的灵敏度不高、投入不足。三是长期缺乏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养和建设方面尤为明显。 (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较为缺乏 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是攻克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力量。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等产业特征,上海人才资源丰富,全球重要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来沪设立研发中心。一方面加速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对国内科研能力的激发。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上的主导地位被他人占据,进而造成了大量的“内流失”现象,很多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被固化在跨国企业现有的研发体系框架内,长期为他人做嫁衣,无法形成人才团队联合攻坚克难的氛围。 同时,海外归国留学人才与团队的大量回归,并未有效填补缺口。许多海归选择了高校科研机构或是自主创业,真正到本土产业领域一线企业的人才并不多。此外,上海尽管目前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和相对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但是对比外省市所给出的招商引资条件以及外资企业的丰厚待遇而言,吸引力还略显不足。因此,符合产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的数量和质量长期以来处于缓慢的增长态势。 (三)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站在国际化竞争的角度来看,产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依然需要进行调整。 在高端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层面,大多是从专业技术岗位上转型而来,导致企业把握市场和资本运作水平不高,难以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中胜出。现有的生物医药研发科技人员很多来自基础科研领域,知识与能力结构比较专一,往往缺少对药物研发各个环节的了解和把握能力。在技能型人才层面,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院和中专技校现有培养体系的原因,导致人才的知识面狭窄、能力水平有限,不能为我市生物医药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基础保障。 (四)人才开发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大批各类各层次人才,但目前产业领域内的人才开发、培养机制尚不成熟。 由于生物医药专业的学科设置与行业发展有一定脱节,造成产业内人才供应短缺,人才后期培养成本高、周期长;此外生活成本和工作收入等因素导致成熟人才稳定性相对较低,因此在没有较好用人留人机制的情况下,企业更乐意于直接从市场招募人才。 由于生物医药的科研成果要转化路径长,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其科研成果很难像电子信息行业一样能够得到明显、快速的体现和补偿,如何有效利用知识要素参与分配来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并使之得到相应回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研人才的激励和使用中存在动力机制不足等问题。 (五)针对生物医药人才的个性化政策不多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自身特色,但上海目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针对人才共性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多,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的一些个性化问题的对策少。一是普适性政策和服务对发展初期的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有符合产业特征的人才政策和服务;二是针对高层次人才个人进行支持的项目多,对于团队的政策和支持少;三是大多数政策侧重与人才本身,不能有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对于企业长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有特色的针对产业发展进行持续支持的政策和手段不多,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政策对于市场机制的激活效应。 五、指导思想与方针、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重点发展生产制造业,积极做大医药商业,着力培育服务外包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基础,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发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现有的人才优势,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健康上海的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产业引导、国际竞争、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产业引导。按照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三业并举”的发展要求,明确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工作的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制定实施相应的人才政策措施,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产业人才队伍。 国际竞争。发挥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支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集聚一批适应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中坚人才,逐步缩小上海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在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各方面的差距。 重点突破。根据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在引进人才政策的力度上有所突破,破解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不足的难题;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立扶持企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发展特点,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建立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环境。 整体推进。加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设计,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六大基地及不同所有制组织的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关心人才成长,积极推进产业人才整体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规模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求,使上海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地之一。 ——聚集10~15名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围绕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努力培养聚集国际一流科技创新人才。 --造就100~15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50个初具规模的创新团队。围绕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联盟,造就100~150名领军人才和50个初具规模的创新团队。 ——任用200~500名高级管理人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培养和使用一批懂科技、知经济、会管理,能够带领队伍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管理人才。“三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达到200~500名。 ——培育5.5万名左右生物医药研发和高级技能人才。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医药生产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达到10%,医药商业从业人员中中高级人员比例达到5%,服务外包业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达到80%。 ——汇聚18万名左右从业人员。到2015年,上海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业、医药商业、服务外包业三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8万人。 六、重点任务 (一)突出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以及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不足的难题。 首先,依托于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通过留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手段,加强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的工作力度和能力配置,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创业科技人才。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培养一支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以创新型和战略型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国际化技术转移、市场营销、产业能力整合和品牌及渠道建设等方面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其次,通过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和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孵化器和开发区,在资金、技术、市场和服务上提供完善的配套,从而使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高度联合的良性创新体系,带动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与成长。 第三,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举,推广优秀创新团队运行模式。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一个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出上海现有的基础研究技术领先优势,带动产业同步发展壮大,将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 加强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对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和重点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吸引符合目录要求的急需紧缺人才到上海工作,引导相关人才服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根据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针对当前生物医药产业中人才综合实力的薄弱环节,组织专家团队认真分析、找出差距、明确目标,开展重点领域中紧缺专门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积极配合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新建、合并等手段对高等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当前所急需的各类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采取培训补贴、专项人才经费等方式,建设一批人才培训基地,完善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体系。 依据国家及本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定点实施配套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加强学术交流。实施有利于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的倾斜政策,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工作。培养造就出一批跨学科领域、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支撑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三)统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布局完善、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不仅要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学家的引进培养工作,还需要统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系统设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整体。除继续大力培养从事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外,加大培养市场营销、中介服务、项目管理、产业化管理、国际技术转移,商业模式策划,品牌创建等方面人才的力度,确保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物医药专业领域的职业化能力培训,整合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促进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单位的合理分布。优化本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完善政府津贴和培训补贴制度,改进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四)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环境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中的评价、使用、激励等各项机制和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环境,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培育科学民主、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以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和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模式,同时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选拔、评价、使用和激励措施。建全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鼓励企业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形成选择范围宽、用人机制活、作用发挥好、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使用机制。 七、重点举措 根据上海市“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规划重要任务,围绕本市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发展目标,着重推动以下举措: (一)编制《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开发专项目录》 在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人才开发目录的基础上,以“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编制《上海市生物医药人才开发专项目录》,确定人才开发目录的重点类别、能力需求、和经历业绩要求;协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列入人才开发目录人才类别的户籍引进、项目承担、职称评定等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推进人才开发目录相关工作。 (二)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统计专项 根据“十二五”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密切结合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特点,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统计专项,做好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监测、评估,并作为衡量规划完成的重要依据,为今后编制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协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制定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统计的指标体系,明确各委局、各部门的具体职责,有效推进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统计工作。 (三)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选送拔尖的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接受培养或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业人才和团队的事业发展;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产业紧缺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技术专利发明人进行技术奖励、技术折股、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本地企业引进吸收创新成果,给予政策性的资金支持,促进成果本地转化;支持促进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发展的其他相关措施。 (四)制定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配套政策 1、制定《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 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集成实施现有国家和本市千人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浦江人才计划等有关人才政策,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 2、实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业人才和团队发展的政策 根据《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业人才和团队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公共财政、市场准入、产品定价、产品流通、国际化扶持、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等方面的支持。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实际需求,发挥项目、平台、基地以及现有政策的综合优势,加大符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导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海内外创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有科技成果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和团队创业。建立项目、金融、政策等相关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支撑体系,积极搭建生物医药产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信用体系,推荐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到有关金融机构任职,推进创业风险投资、商业银行信贷、担保、科技企业上市、科技保险等服务。 (五)实施高端人才工程和产业紧缺人才工程 1、集成实施人才计划,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与团队 (1)继续实施国家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曙光计划、领军人才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计划,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产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集聚;着眼于生物医药科技未来发展,优化战略布局,探索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吸引和培育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人才和团队。 (2)大力培养选拔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制定政策鼓励打破行业、部门分割及行政隶属关系,将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力量有机整合,合作组建创新团队。鼓励以科技创新团队的形式来承担科研项目;鼓励优秀团队沿着其擅长的研究方向埋头攻关、潜心研究,力争数年后取得重大成果。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激励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团队考核方式,以整体奖励为主,整体奖励与个体奖励相结合。 2、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积极实施新兴产业紧缺人才计划 根据“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开发目录紧缺人才需求,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形成由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针对3-5个人才类别进行重点开发,以产业需求为依托,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紧缺人才的培养。 (六)优化和推进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配置 进一步推进已建公共研发平台的后续发展,充分发挥平台服务和示范功能、提升行业技术辐射能力,提高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能力,贴近产业发展,贴近企业发展,通过整合与互动,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多中心联合攻关机制的形成。围绕重大战略性产品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工作,利用专业共享平台进行分工合作,整体提升上海新药创新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充分利用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产品产业化,大力推进产业化成熟度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产品研制和开发;以大企业为龙头,促进具有核心品牌的优势企业形成持续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社会资源有效地结合,形成医药企业的技术联盟体系。 (七)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提高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发展的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树立“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亮剑精神,鼓励人才不动摇、不懈怠、不骄傲、不气馁、持之以恒、踏实耕耘于生物医药产业,立志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世界生物医药界的竞争力。鼓励创新活动。根据当代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人才中树立“锐意创新、彰显个性、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带动科研、技术、管理(经营)、生产等各方面的创新,海纳百川,促进创新创业。提升职业道德。在人才中发扬“唯实、求真、协作、创新”的风尚,增强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对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强化对行业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八、组织保障和监督 (一)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 以“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联席会议和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为依托,建立本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协商制定涉及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决策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基金、建设生物医药重点领域人才工程等重大问题,整体推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协调小组”秘书处设在市科委,负责落实“协调小组”会议相关决定;秘书处下设工作小组,设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具体负责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及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相关政策“一门式”服务。 (二)抓好人才规划实施的督促和检查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各责任机构和各企业要把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从各单位人才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贯彻实施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目标任务的汇总和监督检查。各单位要把人才发展目标任务进行逐年分解,建立年度评估制度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掌握产业人才发展动态,不断研究和解决实施规划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
|
政府网站标识码:
3100000002 沪ICP备
0501087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
地址: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 邮政编码:200003 电话:23111111 电子邮箱:jiandu@stcsm.sh.gov.cn 工作时间:9:00 — 18:00(国定节假日除外) 本网站由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维护 |